做行銷廣告,真的只能用「轉換」來衡量嗎?

長久以來,行銷預算的效益評估,總是以 「營收回報率(ROI)」 為圭臬。當廣告一停,訂單就跟著停時,我們便急於下定論:這波行銷做不好。

但是,行銷廣告的價值,真的只能用短期的訂單和營收來衡量嗎?答案是否定的。這種單一、短視的評估方式,往往忽略了企業最核心、最持久的資產。


品牌與產品:行銷的兩條路

行銷廣告在企業中扮演著兩種截然不同、但同樣關鍵的角色:

1. 品牌行銷(Brand Marketing):積累無形資產

品牌行銷追求的是 「無形的成效」,目的是為企業建立長期、穩固的護城河。這些成果難以立即體現在當月報表上:

  • 📈 追求指標: 知名度 (Awareness)、信任度 (Trust)、品牌聯想 (Association)、心佔率 (Mind Share)。
  • 💡 價值體現: 讓消費者在有需求時,第一個想到你。
  • ✅ 評估方式: 通常需透過市場調查、品牌聲量監測、焦點團體訪談等,才能得知其長期積累的成果。

2. 產品行銷(Performance Marketing):追求可見回報

產品行銷追求的是 「看得見的成效」,目標是刺激即時需求、引導消費者完成購買行為。

  • 📈 追求指標: 產品詢問度、點擊率 (CTR)、轉換率 (CVR)、訂單數量、營業額。
  • 💡 價值體現: 將潛在需求轉化為實質營收。
  • ✅ 評估方式: 可直接透過後台數據、訂單及營業額明確追蹤。

真正的迷思在於:將評估「產品行銷」的指標,粗暴地套用在「品牌行銷」上。


⏳ 行銷投入的評估,必須考量「時間軸」

行銷廣告的成效,與產品的屬性和消費者決策流程息息相關,絕不能只看短期營收。我們必須納入兩個重要的時間週期:

A. 產品的使用與汰換週期

產品本身的「生命週期」決定了行銷評估所需的時間跨度。

  • 長週期產品: 汽車(3~10年更換)、高價家電等,行銷投入的目標是建立長期信任,消費者可能追蹤品牌數年才下決定,故行銷評估期至少需拉長至 3 年以上。
  • 中週期產品: 消費型電子產品、高品質傢俱等(1~3年更換),品牌行銷的效應通常也需 1 年以上才能顯現於回購或口碑。

B. 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門檻

對於單價較高、非價格敏感型的產品(中高階款),消費者往往需要更長的考慮時間。他們會傾向於先從 入門款 試用,然後才會投入購買更高階的產品。因此,中高階產品的行銷投入,通常需要等待至少 6 到 18 個月以上,才能評估其帶來的「進階轉換」。


🧗‍♀️ 行銷廣告,如何跨越「購買門檻」?

行銷廣告中,我們常提到的「轉換動作」多數是指購買行為。消費者在做出購買決策時,會經過一連串的「門檻」篩選:

門檻類型關鍵要素行銷廣告的角色
基本門檻 (產品行銷)需求、時機、通路、財務、價格期待。確保 「有需求者」 能在 「對的時機」 看到 「有競爭力的價格」 的廣告。
進階門檻 (品牌行銷)大廠牌信賴度、卓越品質、品牌意識(設計、細節)。傳遞 品牌故事與價值,建立 「值得信賴」 的形象,以超越價格上的考量。

最終對決:品牌信任度

當市場進入成熟階段,競爭對手的產品力、價格、通路等都趨於接近時,最終的勝負仍會是品牌的對決。

一個品牌的信任度,除了靠行銷廣告的知名度轟炸,更需要使用者 口碑的支持。而這些外部資訊,其實是企業內部各環節協同努力的結果:日常的研發、嚴格的品管、真誠的銷售服務、迅速的售後支援 等。

行銷廣告只是傳遞品牌價值的擴音器,但 價值本身 必須由企業自己創造。因此,做行銷廣告不一定只追求短期的轉換,更重要的是,它能否持續積累品牌信任,成為企業在未來競爭中的核心資產。

發表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